江苏五分

欢迎进入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融合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问题研究

来源:干部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8-01-04 14:49



融合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问题研究

————学习贯彻云南省十次党代会精神

杜 琼

为了推进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云南省政府于2016年10月21日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并指出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六个“着力点”。省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这些文件的出台及相关政策的推进,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及政策抓手。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201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338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1840.61亿元,增长6.1%;林业产值317.52亿元,增长9.7%;牧业产值1031.48亿元,增长4.0%;渔业产值81.67亿元,增长8.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1.80亿元,增长10.1%。2016年上半年,全省第一产增加值590.6亿元,同比增4.9%、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7元,同比增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快于城镇居民1.1个百分点。目前,云南的烟草、橡胶、花卉、咖啡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甘蔗、茶叶、柠檬等产量名列全国前茅;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干果生产大省。全省农业龙头企业3300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48;农民合作组织约2.1个;省级现代农业庄园100个。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推进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经营主体不强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云南农业经营发展就以一家一户为农业经营主体,在其间虽然也不断探索和推进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为带动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但从总体来看,云南农业经营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达到3000户以上,但农业龙头企业小散弱状况较为突出,大型龙头企业少,带动作用不强,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二)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云南农产品品质优良,但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较为突出。最能体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烟、胶、茶、花等多个特色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头顶全国第一的桂冠,蔗、菜、果、药、畜的体量也在全国靠前,但除云烟、云花等少数产品在国内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市场话语权外,多数产品和产业在整体上仍处于产业发展低层次,粗放型发展阶段。产品的内在质量、包装、卫生等质量要求与省外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高档次、深加工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品牌不多,据相关资料显示,云南农产品的深加工转化率仅有31%,深加工比例不到5%。2015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云南只有 “云南白药”一个品牌上榜,而之前进入排行榜的“云烟”与“红河”皆被淘汰出局,其他以农特产品为原料的食品饮料更是无一品牌上榜。

(三)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乏力

全省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特别是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0.35%。县乡两级农科、畜牧部门人才断档,队伍老化、知识老化现象突出。村组农科员补贴少,月均为30-60元,积极性低。目前,云南农业科技贡献率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粮食亩均单产仅为275.2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3公斤。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成果总量少、成果转化率不高,大多数农业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竞争较多依赖于资源和价格等要素,依靠科技创新取得竞争力的能力明显不足。据昆明海关统计:2016年云南省农产品出口额296.5亿元人民币,各类水果出口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目前,云南省蔬菜已经销往全球5大洲3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146个城市,供港澳蔬菜占整个港澳市场的1/3,供港蔬菜的数量和种植备案基地面积均为全国第一。然而,作为最重要生产资料的种子产业发展却滞后于果蔬生产。一方面,种质资源保护不力,如通海原生萝卜、紫萝卜种子散失;另一方面,种子研发培育不足,外销蔬菜种子多数来自国外,如云南出口量较大的莴苣,其种子多数以意大利进口的种子为主。花卉种球也绝大多数来自国外,洋桔梗育苗主要来自荷兰,每苗进口成本达0.5—0.6元。畜禽养殖品种多数也来自国外。种子种球对外依存度高,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受制于人,不利于长远发展。

(四)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支撑不足

目前,云南省高稳产农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0%,60%以上的耕地仍然只能“靠天吃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22%,低于全国24.9个百分点,农水不配套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旱地坡地水利设施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业用水保障性较差,农户自身抗灾能力有限。另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民对土地的保护缺乏动力,短期行为较为突出,部分地方农民采取掠夺式经营方式,只顾眼前利益,对土地长远保护不够,在经济利益的诱使下,大水大肥,过渡使用土地。在实际耕作中,农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不到50%,缺乏休耕和轮作,导致耕地质量下降,这对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五)农村改革推进慢,融合发展面临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法律法规和政策“打架”。多数州(市)、县的国土、环保、消防等部门从自身责任出发,过分强调本部门的管理规范,忽视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剧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而临的用地难、环评难、获证难问题;二是办事效率低,懒政现象突出。特色农业融合发展涉及财政、土地、农业、科技、旅游、商务、质检、工商等十几个职能部门,经营主体需要花费人量精力协调,办事效率大大降低;三是部分政策生产导向过强,消费研发品牌导向不足。目前制定和执行的政策,主要从生产层面给予扶持,突出增加产品供给,对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视不够。重视生产和加工环节,忽视流通、信息等服务环节,轻视品牌建设、消费引导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民企民地矛盾有升级危险。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不规范,流转价格畸高畸低,农民与企业、基地的矛盾时有发生等问题。

三、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支持多模式并存发展

1.推进种养结合式的“产村”融合

鼓励经营主体探索种养业生态循环型发展模式,支持种养加循环产业链发展,促进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养殖业规模和环境承载力,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设施。通过种养结合打造新型农业产业链,以产业支撑实现一定程度的产村、产城融合;二是支持产业链延伸,实施“产产”融合。鼓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内外联动,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鼓励种养企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区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资料供给、技术与市场信息咨询、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农村特色加工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解决用地难

一是创新农业用地管理方式,建议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等农业项目,实行用地计划指标单列、用地类型单设、审批制度完善的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方式,破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土地瓶颈;二是适当提高设施农用地规模。适度扩大农业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范围,将有利于产业融合的仓储物流、农产品产销、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纳入设施农用地范围;三是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乡镇一级土地流转服务站,并且逐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和土地流转平台,推进土地权证制度和流转合同备案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流转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融合;四是落实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制度,加强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和耕地质量监督检查机制,依法依规解决纠纷矛盾,保护合同双方合法权益。

3.设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

在每年的财政增量收入和国家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改变原来农业直补的方式,鼓励采用将直补资金量化入股方式,同时吸收社会资本,设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在省农投公司的基础上,搭建州市县平台公司,实行封闭运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产业融合领域。配合“两权”发证和“三权三证”改革,加快推进发证速度,为特色农业和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信用保障,试点推行农业设施用地参照国有建设用地信用管理机制。

4.全力推进互联网+农业

以产业互联网思维全力助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特色农业的全程信息化,温室、水肥等数据及时有效采集,实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精准化发展。为此,应加快云南农业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完善及运营,通过基地在线、工厂在线、检测在线、科研在线、培训在线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特色农业生物研究、基地实验、工厂生产、农业培训等方面,实现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全程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以水源工程、库坝除险加固、农田沟渠管网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改变“靠天吃饭”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以基本农田和国土治理为重点稳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确保农民人均拥有1亩以上高产稳产农田;实施以控氮、减磷为主要内容的减肥工程,引导鼓励农户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搞好土壤改良,加强土壤生态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轮作,提高土壤持续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搞好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鼓励企业发展真空预冷干冰保鲜国际货柜运输技术,提高贮藏保鲜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运输物流体系。通过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拓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2015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正式发布来源: (北京) 2015-09-01 10:16:00 。http://www--360doc--com.proxy.zpty.org/content/15/0801/15/11735161_488744414.shtml

张海翔.《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技术支持体系》.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张玉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http://3y--uu456--com.proxy.zpty.org/bp_2czc96n9xe0wacx0ffre_1.html

④《2016年云南省农产品出口额296.5亿元人民 来源:商务部2017-01-31 09:32

http://xianhuo--123--com--cn.proxy.zpty.org/show/690-24125.html.

张玉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http://3y--uu456--com.proxy.zpty.org/bp_2czc96n9xe0wacx0ffre_1.html.

本书编导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陈 豪:《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于担当 奋发有为为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云南日报(2016年12月19日)。

[作者简介]杜琼,女,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副教授。


地址:昆明市呈贡区万峰街1606号    邮编:650215

E-Mail:kmparty@public.km.yn.cn

滇ICP备0700070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76号

Copyright © 2017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昆明市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