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五分

欢迎进入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 助推昆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发展

来源:干部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8-01-10 10:15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

助推昆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发展

——学习贯彻昆明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

杨忠艳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大部署和要求。云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中共昆明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就昆明农业发展现状提出昆明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高集约度、高科技的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可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昆明市充分发挥和集成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提升高原特色农产品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一、昆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乃大势所趋

近年来,昆明紧抓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契机,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质量的问题,成为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腿。

(一)主导产业培育难度大,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趋同

昆明农业资源丰富,但未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除“昆花”、“昆菜”、“昆畜”成效显著外,其它产业依然处于规模小、特色不明显的状态。优质品种比例偏低,普通粮食作物比重偏大。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趋同,一些地方在发展特色产业中有盲目性,追风赶潮,特色产业布局分散、产品规模偏小的问题仍然存在,产业集中度不高,优势产区尚未真正形成。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劲不足

产业化难度大,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规模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速度缓慢。一些农业特色产业生产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仍居主导地位,新品种培育、生产技术标准化、规范化严重滞后,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不适应现代市场和销售方式的需要。农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还处于原料型、粗加工型阶段。昆明有些县区的农业发展仍停留在就产品而卖产品的阶段,没有形成系列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三)生产要素匹配性差,科技服务能力低

昆明适宜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土地流转成本过高,连片规模化经营难度较大,难以开展规模机械化生产。北方农民依靠设施农业发展蔬菜种植,给昆明依靠天然禀赋进行的科技含量低的高原特色农业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农业投入持续降低。一产固定资产投资从2011年的53.86亿元,下降到2015的35.39亿元。与西部三个城市相比,昆明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较低,基础设施脆弱,制约农业发展,且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信息体系、市场网络、质量检测体系严重不足。

(四)农村劳动力弱质化问题加剧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留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年纪较大的农民或者妇女,形成新形势下“谁来种地”的问题。“转户进城”政策的实施及农业产出比较效益偏低,大部分农民因为土地资源的缺失,纷纷进入城市二、三产业,造成了农业再生产投入减少,而生活消费扩大,客观上造成单个农民资本拥有量的减少。

(五)发展空间和资源环境约束日渐加大

昆明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随着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昆明市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得优质耕地逐渐减少。昆明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突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所需的土地资源受到挤压,给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挑战。

(六)昆明外向型农业发展不足

从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昆明农产品产量在不断上升的同时,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上升,和东南亚国家农产品价格之间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热带水果。自昆曼公路开通以后,泰国水果通过陆路运输, 1天的时间就可以抵达昆明。云南及昆明水果在一些条件上无法与泰国水果匹敌。

二、昆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径选择

(一)创新驱动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

1.调整结构,增加农业效益

大力推进 “三区一带”高原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形成一批跨县(区)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和物流交易市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

2.提质增效,培育农业品牌

按照“细分市场、瞄准高端,突出特色、做出规模”的思路,以品牌花卉、蔬菜、畜产品、林产品、果品为重点,以“三品一标”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不断提高昆明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声誉。做好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培育农业新品牌。

3.培育优势产业,建设优势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发挥昆明气候优势,以绿色生态无公害为方向,大力发展蔬菜、花卉、山地牧业、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建设国家级花卉、蔬菜出口示范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特色奶源基地与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打造“高原药都”。发挥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功能,扩大对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出口。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消化农产品库存产能

1.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打造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依托昆明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粮油、蔬菜、花卉、畜牧业、林果、中药材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积极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带动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配送营销型、加工服务型龙头企业。 以培育壮大农业“小巨人”为载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拓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品的加工增值空间。

2.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流通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进并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拓展由财政支持的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实施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完善保险产品品种和保费补贴政策,增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融资能力。加快设立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更好发挥“互联网+”在联结农户和市场方面的作用。

3.树立昆明农产品“安全、放心、绿色”的品牌形象

完善地理标志保护、质量检测体系和价格生成机制,加强品牌和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全覆盖;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施农产品“两证制”(质量检测报告和价格认证标签),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完善蔬菜、花卉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包装、运输等地方标准体系建设。

(三)深化改革去农业融资杆杠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补充耕地指标流转交易管理制度,完善指标收益分配机制。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林业社会化服务、公益林管理经营和林权流转机制试点。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

2.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立足各类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引导、支持农民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加入专业合作。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行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3.创新新型农民培育机制

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联合体、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产业开发奖励机制,创新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组建农贷担保公司,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  

(四)统筹发力降低农产品成本

1.建立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

建立以“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核心的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硬仗。严格落实和执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效能。继续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生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政策。新增农业补贴向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2. 加大整合,吸引多方资金投入

加大对高原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在争取中央和国家各部门支持的同时,更多运用金融服务和市场融资手段。要通过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平台融资、直接融资、资源换资、银行借贷、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八资并举”,依靠产业引导、投融资平台、资源禀赋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解决好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筹措难的问题。

3.加快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农业合作竞争新优势,构建“大开放”农业格局。鼓励企业到境外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生产基地等载体,推动花卉、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畜牧养殖技术走出去。积极争取国家、省加大对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的支持力度,把昆明农业对外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农业“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打造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农业交流中心、农产品交易平台。

(五)精准施策补齐农产品发展短板

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制定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园区建设,推动石林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发展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壮大一批农业、林业龙头企业,新增省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配套、功能完备的都市农庄,围绕昆石、昆玉经济带,出台都市农庄建设产业政策。

2.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科技、人才、市场中心等优势,建立以科技型农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体系。重点抓好农作物和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良种繁育、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控、农产品安全等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展以滇池流域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加快推进富民县罗免、五华区西翥2个片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培育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聚集辐射区。开展科技服务,建立多元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机制。

3.加强 “互联网+昆明农业”行动

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新模式,依托物联网农业技术,以昆明市物联网农业发展建设、农业大数据、农业云服务、农产品溯源、农业灾害疫病监测防控、订制订单农业六大方面为主要着力点,开展“互联网+农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和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着力引进省内外电商龙头企业投资农村电商,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主体,共同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工作,培育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积极改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制定一些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

(六)“接二连三”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1.“接二连三”促融合

丰富销售渠道模式,在农户中大力宣传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让大家看到网络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前景,引导他们学会注册微信、微博账号,建立自己的农园微店,招揽客户。丰富农业经营主体。生态果园、产业基地进村会给农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就业机会,采取“基地+”的经营模式,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2.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和“到2020年农药减量控害行动”,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补偿机制,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监管检测体系。完善农业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制定林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和征占用生态用地项目禁限目录,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森林景观、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参考文献]

①陈豪:《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云南日报》2016年12月30日.

②程连元:《昆明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报告》,《昆明日报》2017年1月16日.

③《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昆发〔 2016 〕 11 号 ,2016年6月27日.

④《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6年8月.

⑤宋洪远:《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乡村发现,2017年2月10日.

⑥韩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塑造中国农业未来的关键之举》,乡村发现,2017年7月8日.

[作者简介]杨忠艳,女,昆明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地址:昆明市呈贡区万峰街1606号    邮编:650215

E-Mail:kmparty@public.km.yn.cn

滇ICP备0700070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76号

Copyright © 2017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昆明市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