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五分

欢迎进入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社会主义论坛》    发布时间:2019-04-23 17:15

昆明市委党校 李鹏

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要求。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也是新财富创造的核心源泉,更是保持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云南经济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

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科技创新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为发展全要素中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是解决云南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根本路径;是突破云南发展瓶颈、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是云南省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不断提升云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技创新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新发展需要新动能,新动能来源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而新兴产业通常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商用来推动。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成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核心的新兴科技产业,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进入到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累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促进和激活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路径,是解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根本选择,是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

近年来,云南省先后出台《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指导意见》《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等政策文件,促进了云南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2018年9月公布的云南制造业企业50强中,百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9户,主要集中在烟草、钢铁、有色、化工、机械、医药等传统优势领域,其营业收入占云南省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35.97%。2018年1~11月,云南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8%,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20.4%,增速高于全部投资增速9.4个百分点。经过多年发展,云南省装备制造业在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自动化物流装备、大型数控高档数控机床、铁路牵引变压器、柴油发动机、高效节能电机、红外及微光夜视系统、金融电子、远程医疗设备等在国内处于领先或先进地位,正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云南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不高、创新环境不优等问题依然突出。

传统产业比重大,制造业产业结构不佳。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四大传统产业占比高,重工业靠资源、轻工业靠烟草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扭转。近5年来,云南省制造业中烟草、能源、有色、钢铁、化工等产业占据着前5位。云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6%,而全国则是40.5%。在云南省上市公司中,矿产资源类企业占比较多,企业过度集中在矿产资源型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还不能满足需求,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在一些行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仅有云南蓝晶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云南唯一上榜企业。

发展方式粗放,传统制造业优势逐步弱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到更高水平,支撑工业化的生产要素条件也发生显著变化,未来决定成本的关键要素不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产权、制度、资源等成本。云南制造业曾经引以为傲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逐步减弱,迫切需要寻找和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项目储备不多,新兴产业积累不足和发展缓慢。当前,云南省面临着既要保持较快增长、做大总量,又要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压力,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困难,项目存量有限、增量不足一直是影响云南省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加之新开工建设项目落地投产进度缓慢,项目审批数据未实现共享,项目开工前报建审批时间较长,新兴产业中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项目积累不足和发展缓慢。

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科技创新实力不强。云南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制分隔,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合作浮在表面流于形式,优质企业对研发投入比率不高,重大关键技术难于突破,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与国内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以科技创新引领云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研判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规律,聚焦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出一系列符合云南现实情况的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切实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核心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发展方向迈进,引领云南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推进“工业强基”战略,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一是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打造汽车制造、电力装备制造两大传统产业,做强轨道交通制造、机床制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农业机械制造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智能装备制造、增材制造、通用航空及相关装备制造三大新兴产业,形成“2+4+3”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明确各地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引进中小企业落地园区进行专业化配套生产,围绕全产业链在昆明、大理、红河、德宏、文山等地区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同类企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抓住“昆明+3”城市群(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市、玉溪市)列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推进“三化融合”,推动云南智能制造发展。云南制造业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发展工业互联网为重要基础,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变革,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三化(精益化、信息化、自动化)融合”行动,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一是数字化促进转型。加快实施云南“云上云”计划,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积累大量数据资源,推动数据的“汇聚通”,依靠数据驱动,推动云端制造与数据制造协同发展,实现“人产城和数据”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网络化构建平台。推动云南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借力工业互联网,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积极发展“平台经济”,不断放大产业平台的协同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逐步推进依托平台发展“服务制造、个性制造、协同制造、社群制造、物联制造、国际制造、共享制造和创新制造”等新模式。三是智能化布局未来。新型制造业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一体化的产物。推动云南部分制造业先行先试,如烟草、高端装备、生物制药等产业向“无人工厂、无灯工厂、智能工厂”率先变革转型,发展“按需定制、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构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的智慧工业体系。重点落实云南省工信委公布的“2018年2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工厂〈车间〉试点示范项目14个、智能装备试点示范项目6个)”,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聚化发展。

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主体和政府联合创新,开发支持科技创新的新产品,持续助力研发投入,引导各投资方积极参与从科技创新到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完善和推动云南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和八大产业投资基金等在管理体制创新,构建“银行+政府+担保+保险+创投+科技服务中介”为一体的科技金融体系,推动科技成果鉴定、评估、转换、估值和交易,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

优化创新环境,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一是大力实施云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创新等,重点扶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联合共建创新平台,联合成立研究院,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等更多主体参与创新活动。三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等重点产业,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咨询以及其他急需紧缺人才,为云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 艳)

                                                                   作者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地址:昆明市呈贡区万峰街1606号    邮编:650215

E-Mail:kmparty@public.km.yn.cn

滇ICP备0700070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76号

Copyright © 2017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昆明市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