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五分

欢迎进入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逻辑

来源:干部学习网    发布时间:2020-12-17 19:23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因素,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构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理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挑战中经受住了检验。以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所造成的后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伤害性远超人们的底线预期,对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反思与行动,这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举措。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在遭遇频繁的自然灾害袭击的同时,也面临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数千年以来,一部中华民族传承沿袭的历史,也伴随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道路开辟来源于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的卫生事业建设和防疫工作的现实,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变化动态,对我国卫生防疫事业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经受大考中不断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我国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历和举措来看,既有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也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还需要提高。此次疫情防控,是对我国公共危机处理能力在内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检视和大考。它考验的不仅是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也包括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心力,使命与担当。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治理哲学。从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就治理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来看,都是为了实现社会领域的善治,社会的和谐、繁荣与稳定,是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中的题中之意和实践主题。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内容是不同的,但是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议题解释与拓展具有显然意义。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不断完善,国民健康得到良好保障,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7岁,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内容有所差异,但是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都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经验、智慧与道路。一是坚持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根本取向;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和服从全局的大局观念;四是坚持辩证观点和创新方式的思想方法;五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组织带动的政治方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稳定、政府工作、普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定影响甚至严重危害。如何避免或者减轻由公共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成了政府和民众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总体上来看,当前的中国处于农业、工业与后工业三重社会形态的交叠期,风险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政府决策行动、精英阶层思维、社会公众观念以及治理体制机制都还没有赶上现代化和社会高速流动的要求。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与科学化、系统化水平还不相适应。2020年初暴发在全国的新冠肺炎事件,暴露出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如何切实有效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提出了现实挑战。从具体应对的措施来看,一是健全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二是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舆论是必要工作;三是法治轨道上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是重要依托;四是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是根本方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今年以来,国家、社会与公众正共同面临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有新中国71年积累的物质基础,有长期塑造的民族韧性,有传承沿袭的精神基因,回旋余地大。长远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冲击是阶段性和短暂性的。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突破一百万亿元,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经济体中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有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也最终能实现。

 (作者:昆明市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所讲师 李达)



地址:昆明市呈贡区万峰街1606号    邮编:650215

E-Mail:kmparty@public.km.yn.cn

滇ICP备0700070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76号

Copyright © 2017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昆明市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